服務熱線
13910820560
長焦距顯微鏡在實現高倍率觀察的同時,想要盡量不影響或優化視野深度(景深,Depth of Field, DOF),是一個涉及光學設計、成像原理、光路配置與使用技巧的綜合問題。

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幾個關鍵概念:
一、關鍵概念解析
1. 長焦距(Long Focal Length)
指顯微鏡物鏡或光學系統中,從透鏡到焦平面(成像面)的距離較長;
一般來說,長焦距物鏡通常具有較低的放大倍數與較大的工作距離,但并非絕對;
在某些特殊長焦顯微鏡(如遠場長焦顯微鏡、工業檢測顯微鏡、望遠顯微系統)中,長焦距被用來實現更大的視場、更深的工作距離或特殊成像目的。
2. 高倍率(High Magnification)
指顯微鏡將樣品放大到很高的倍數(如 500x、1000x 甚至更高);
通常由高倍物鏡(如 40x、100x 油鏡)實現;
高倍率下,視野變小、景深變淺、對焦精度要求高。
3. 視野深度 / 景深(Depth of Field, DOF)
指在顯微鏡成像中,樣品上能在成像平面上看起來“清晰”的那部分沿光軸方向的厚度范圍;
景深與放大倍數、數值孔徑(NA)、光圈、照明方式等密切相關;
高倍率 + 高數值孔徑 → 景深極淺(可能只有幾微米),導致只有樣品極薄一層清晰,上下層次模糊。
二、為什么高倍率通常伴隨景深變淺?
顯微鏡的景深(DOF)公式(簡化近似)為:
DOF∝(NA)2λ?
其中:
λ 為所用光的波長;
NA 為物鏡的數值孔徑(Numerical Aperture)? = n · sinθ,n 是介質折射率,θ 是物鏡的收光半角;
?? 關鍵點:
高倍物鏡通常具有高數值孔徑(如 100x 油鏡 NA = 1.25~1.4),以獲得更高的分辨率;
但NA越大,景深越淺,導致高倍下只能看清樣品極薄的一層(比如幾微米),而稍上或稍下的結構就模糊不清。
三、長焦距顯微鏡如何實現高倍率觀察,同時盡量維持或優化景深?
雖然“長焦距”與“高倍率”在傳統顯微鏡設計中往往不直接相關(高倍通常對應短焦距、高NA),但通過特殊的光學設計、系統配置與成像技術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“高倍率 + 較好景深”的平衡。以下是主要的技術方法與策略:
1. 采用特殊長焦距物鏡或遠心光學設計(如長工作距離物鏡)
長工作距離物鏡(Long Working Distance, LWD):
雖然放大倍數可能不是最高(如 20x ~ 100x),但工作距離長(如 5mm ~ 20mm)、數值孔徑適中(NA較低);
這類物鏡可以在相對高倍下獲得更大景深,適合觀察厚樣品或不便于貼近的樣品(如電路、材料、生物切片上方有蓋玻片變形等);
有些長焦距、長工作距離的物鏡可以做到 50x ~ 100x,NA 0.5~0.8,景深明顯優于高NA油鏡。
遠心光學系統(Telecentric System):
可減少視差與畸變,提高成像一致性,在工業檢測與高精度測量中尤為關鍵;
某些遠心長焦顯微鏡通過特殊光路設計,在保持高放大倍率的同時,優化了景深表現。
2. 降低數值孔徑(NA)以換取更大景深(適度犧牲分辨率)
景深與數值孔徑平方成反比,因此:
若適度降低物鏡的NA(如從 1.4 降到 0.6~0.8),即使放大倍數較高,也能顯著增加景深;
這通常意味著放棄的分辨率,但能在高倍下看到更厚的樣品層次,適合對分辨率要求不是苛刻,但需要觀察樣品三維結構的場景。
? 應用示例:
觀察厚切片、組織塊、微電子器件多層結構、透明材料內部缺陷等,寧愿稍微降低一點清晰度,也要讓更多層次“看起來清楚”。
3. 采用光學或數字景深擴展技術(DOF Enhancement)
當單純依靠光學設計難以兼顧高倍與深景深時,可以采用以下技術進行補償或優化:
(1)光學景深擴展(Focus Stacking / Z-Stack 成像)
原理:在不同焦平面拍攝多張焦點清晰的圖像(從樣品上層到下層),然后通過軟件算法(如Zerene Stacker、Photoshop、Huygens等)合成一張全景深圖像;
優勢:可以在高倍下“虛擬”獲得更大景深,所有層次都清晰可見;
應用:廣泛應用于生物、材料、半導體、納米結構的高倍成像。
(2)數字圖像處理與軟件算法優化
通過對比度增強、邊緣銳化、AI去模糊、多層融合等算法,提升圖像整體的清晰感知;
某些顯微鏡系統自帶景深擴展或3D重建功能,結合電動聚焦平臺自動采集多焦面圖像。
4. 使用合適的照明與對比度增強方法
良好的照明(如斜射光、暗場、偏振光、共聚焦照明)可以提高樣品的對比度與層次感,從而在視覺上“彌補”景深不足的問題;
例如,暗場顯微鏡或DIC(微分干涉對比)能在高倍下增強結構邊界與立體感,讓觀察者“感知”到更多層次信息,即使它們并未全部處于焦平面。
5. 調整觀察策略與樣品制備
控制樣品厚度:過厚的樣品本身就會導致高倍下大部分區域失焦,適當切片更薄(如生物組織切成 1~10 μm)有助于提高整體清晰度;
選擇觀察區域:聚焦于樣品最關鍵的薄層區域,而不是期望整個厚樣品都清晰;
使用蓋玻片與封片劑優化:避免樣品因折射率不匹配或變形導致成像模糊。
四、總結:長焦距顯微鏡實現高倍率且兼顧景深的關鍵技術思路
|
技術/策略 |
作用與說明 |
|---|---|
|
長工作距離物鏡? |
提供較長物鏡到樣品的距離,NA適中,適合較高倍率下獲得更大景深 |
|
降低數值孔徑(NA)? |
犧牲部分分辨率,換取更深的景深,適合觀察厚樣品或層次結構 |
|
特殊光學設計(遠心/長焦距系統)? |
通過優化光路,提高成像一致性與有效觀察深度 |
|
多焦點合成(Focus Stacking)? |
軟件合成多張不同焦平面圖像,實現“全景深”效果 |
|
數字圖像處理? |
增強對比度、銳度與層次感,改善視覺清晰度 |
|
優化照明與對比度技術(如DIC、暗場)? |
提高圖像層次,輔助觀察“視覺景深” |
|
樣品制備與觀察策略? |
控制樣品厚度,選擇關鍵區域觀察,提高實際有效清晰范圍 |
? 一句話總結:
長焦距顯微鏡要在實現高倍率觀察的同時不影響(或優化)視野深度,關鍵在于選用合適的物鏡(如長工作距離、中等NA)、結合光學設計優化、數字景深擴展技術(如多焦面合成)以及合理的樣品制備與成像策略,從而在分辨率與景深之間取得最佳平衡。
北京京百卓顯科技有限公司
傳真:010-82909811
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悅秀路99號6層1單元603
版權所有 ©北京京百卓顯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京ICP備11009704號-1 管理登陸 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 GoogleSitemap
